主持人 张玮:大家好,欢迎您关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节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为《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接下来我们将请专家对中央一号文件中的重要内容做专访解读。好,先来介绍一下本期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叶兴庆,欢迎您叶部长叶部长,我们先来关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其中特别提到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您怎么理解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定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部长 叶兴庆:确实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大标题,实际上就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主线。
跟去年相比,今年一个特点是强调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我觉得这可能有两个考虑,一个就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它是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各领域的改革作出了部署,这里面相当一部分是涉及到我们农业农村领域的改革,所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去贯彻落实党的三中全会的决定的部署,这是一个考虑,我觉得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就是我们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也需要改革,为我们的振兴注入动力。我们乡村振兴里面有很多体制机制的堵点卡点需要破解,所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逐步深化农村改革,我觉得是这两个考虑都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粮食安全,包括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方面的新提法、新举措、新要求都有哪些?
确实。推进乡村振兴,甚至包括农业强国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持续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这个持续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供给保障能力的提高是2025年三农工作的底线要求,也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底线要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围绕这个要求,它有新的部署,有新的举措,这个新的部署,新的举措跟我们是在什么起点上,是在什么背景下来持续增强供给保障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粮食我们是在14000亿斤这样一个新的起点上,2025年我们要守住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甚至要力争还能进一步有所提高。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2024年我们农产品市场的运作状况,还有2025年可能的走势,包括国内外农产品的走势,要从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出发,来部署我们2025年的稳产保供的举措,其中一个就是特别强调要大面积提高单产,因为我们的粮食到了此阶段,恐怕主要的希望就寄托在单产的提高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很多新的要求。
比如说特别强调要稳定畜牧业的发展,这就是指向性,针对性非常强,就是因为最近这两年我们的牛肉、羊肉,包括我们生鲜乳的价格下滑的幅度比较大。已经对这一些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冲击。所以对这样的一个形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肯定要作出回应。再比如说我们最近这一年多来,我们农产品运行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部分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的供需宽松局面,供需宽松局面一个主要的形成原因是进口上涨的速度过快,所以针对这样一个问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肯定要作出回应,这就是要促进国内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协调发展。所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看起来好像都是发展农业生产,其实它的针对性,它的指向性是很鲜明的。
具体来说,我们总体上叶部长您先跟我们说说,如何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这方面中央一号文件的总体的要求是什么?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围绕持续增强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是对产能的几个主要的方面,几个主要的环节逐一地作出了部署,包括面积和单产,包括科技的进步,包括支持政策的完善,包括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协调,包括广辟食物来源,最后一个就是要节粮减损,所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它其实就是围绕夯实根基,它是把根基的几个维度都作出了部署。
也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分量最重的一部分。你从文件的条目来看,它的条数也是最多的,因为这样的一个问题实在是国之大者,重中之重,应该是放在中央一号文件的首位,我们要从制约我们产能提升的关键制约,一项一项地来加大工作的力度,这些都是持续增强能力的重要举措。
从耕地保护的角度讲,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我们究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入手。
地,当然是我们农业生产里面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地的问题我觉得要从两个方面,一个就是面积,就是数量,一个就是质量,面积,我们根据自然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我们全国的耕地到2023年的时候是恢复到了19.29亿亩,好像看起来跟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2035年我们的保有量目标是18.65亿亩,他就说你这个不是有19.29亿亩了吗?
那不是已超越了18.65亿亩,其实要注意到我们19亿多亩的耕地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它是在河道的洪水线度以上,就不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所以未来它是要退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守住18.65亿亩的红线,任务十分艰巨。要怎么去守住红线?是因我们城镇化工业化它要占地,所以包括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它也要占一部分耕地。所以一个很重要的政策工具就是以补定占,就是占补平衡,无论你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就是非农建设占地,还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你把耕地调整为非耕地,把耕地调整为园地,调整为林地,就农业内部的农用地内部的调整,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农业内部调整,你都要先补,补多少你才能占多少,这是守面积红线的一个最基本的制度,这是量上。
还有一个就是质量,我们要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当然中央这两年是大幅度提升了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标准,也增加了总的资产金额的投入规模,现在资金量很大,所以强调就是要加强资金的安全管理,就是有这么多钱,你要弄出效果来,真正地要达到高标准这样一个要求。当然我们还有耕地质量,包括我们怎么样促进农牧结合,调动农民施用有机肥的这样一个积极性,从多种途径来提高耕地的质量,这恐怕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很关心,就是农业的防灾减灾,这一个方面的能力也很重要,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我们怎么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建设?
因为我们现在农业生产已经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现在就是优势。现在我们面临另外一个时代背景,就是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特别是以升温为标志着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会带来极端气候事件的多发频发,所以说现在提高农业的减灾防灾能力,这是稳产保供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当然也是我们建设农业强国一个重要的要求是要产业韧性强,韧性强里面很重要的也就是减灾防灾能力强。做到这一点,一个是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提高排涝能力和灌溉能力,做到旱能浇涝能排,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要推广一些高效旱作节水的技术,这对我们干旱地区提高减灾防灾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并还有一个是通过保险这样的一些政策支持,也可提升农民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冲击,这样一个能力。
好,关于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大家很关心怎么样发挥好这个支持作用,我们怎么去加强完善这个支持体系?
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它是要靠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但同时农业它有它的特殊的产业属性,它需要国家的政策的支持,也就是我们所经常说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这三个东西就是价格补贴保险都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所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这三个方面都有一些新的举措。在价格这一块,我们要逐步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形成机制,就是发挥好最低收购价的导向作用。同时我们还采取总量平衡管理,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这是价格,补贴,我们现有的各种补贴工具是比较齐全的,下一步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绿色低碳,加大对农产品优质化,当然包括我们很希望提高我们油料的产能水平,我们就是对高油大豆的这样的生产就在这些重点领域要加大补贴的力度。在保险方面当然就是我们已在全国范围实施三大作物,就是稻谷、小麦、玉米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下一步我们要也是鼓励地方对当地的一些重点农产品。启动实施保险补贴项目,这样使我们整个农业保险体系更健全。
确实这都是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精神当中给我们传递出的信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次大家比较关心,您刚才也提到了是颇具新意的,就是在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方面,在这方面中央一号文件释放了哪些信号?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特别强调要建立健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的协调机制,而且今年在中央一号文件在这一个方面提了很多举措,这里面我们要理解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这一个方面的部署,恐怕要讲到我们当前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形势。就是最近这一两年我们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的供需宽松这样一个局面。供需宽松局面的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进口量比较大,包括我们的牛肉,包括我们的玉米、小麦,甚至包括玉米的替代品,包括高粱、大麦这一些产品的进口量比较大,加上我们国内这一些产品的产量也是在逐步的提升,而我们的需求它的上涨的速度没有总供给量上涨的速度那么快,所以出现了阶段性的供需宽松。要去加强供需平衡管理,这个我们要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那就是对进口的节奏,对进口的总量要把握好,当然不一样的产品它来调控的手段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我们有些产品它是可以实行关税配额管理的,所以这样一个时间段我们要加强这一些产品的关税配额管理,发挥关税配额管理的作用。
有些产品我们是实行单一关税管理的,就是说它缴了税,比国内价格实惠公道,从商业上它就有进来的可能性。对这样的产品,我们要遵循国际惯例,就是依法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比如说我们有关部门已经公布的对牛肉进行贸易救济调查,就是因为牛肉进口的量偏大,已经明显对国内的牛肉产业造成了冲击,所以有关部门按照相关的规则,应产业部门的要求,也有些行业协会的要求做贸易救济调查,这就是适用这种产品,有些产品是适合采用贸易救济调查这种手段,所以不一样的产品我们会大多数都是要依法依规来做必要的调控。这样的话就是使我们的进口跟国内的生产能够有机地统筹地考虑。
这样就是使我们的整个农产品的供需平衡,整个供需状况会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平衡状况,就是该进的它进得来,国内的市场又基本上保持在一个比较好的状况,这样国内的供求平衡决定了价格,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调动,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又能起到支撑作用。国外的进口的贸易渠道,我们又能够保持稳定,这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叶部长,我能这么理解吗?就是这些举措实际上从国内的角度来讲,它是保护国内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一个举措。
可以这么说,我们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根据国际惯例采取的这些措施的根本的出发点是为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就是保护国内产业不受过量进口的冲击,就使国内的这一些产品的供求关系处于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这种理想状态,就是农民能获得合理的回报,然后国内的这些产业能获得较为稳定的发展,这是我们调控要追求的一个目标。
好,这方面关于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供,其实大家还关注一个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这样一些方面我们怎么构建起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
践行大食物观是大家很关注的一个我们农业发展领域的一个新赛道。但是我这里要强调一点的就是,践行大食物观,这个大食物观的核心要义,它其实就是一个大资源观,大农业观就是说在耕地以外,怎么样开辟更多的食物来源,就是我们要用好耕地,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我们的耕地只有那么多,而且我们的耕地要大多数都用在种粮,所以肉蛋奶蔬菜水果怎么办?我们应该耕地以外,实际上就是要向草原、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工厂,向设施农业要食物,这是我们大食物观的核心要义,我觉得要防止一个倾向,就是说让我耕地,我种粮食以外的东西,但是这么多东西也是食物。你不是说有大食物观吗?我用耕地生产粮食以外的食物,是不是就是在践行大食物观?我认为这个问题要全面理解。我们所讲的大食物观,大家的注意力要放到耕地以外,因为我们的耕地实在是太宝贵了,我们粮食产能还要提高,其实我们在粮食以外开辟食物来源的途径,它的潜力其实也挺大的。
比如我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比如说我们现在食用植物油不够是吧?我们进口的依存度比较高,但是我们有大量的低产的木本油料,如果大量的低产的木本油料,它是作为林业是长在林地上的,如果咱们进行更新改造,提高它的单产水平,这不就应该扩大我们的食用植物油的来源,比如说茶油什么的是吧?这些都是的。
再比如说我们应该动物蛋白,以前我们是挖塘养鱼,好了,现在是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你不能再挖塘养鱼了。我们的近海养殖,因为环境保护的问题也不能再扩大规模了,怎么办?我们会发展深远海养殖,所以最近这几年深远海养殖出现蒸蒸日上的势头,一方面我们有这个需求,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它的技术基础已经有很大的提高,所以现在这个产业已经是很成熟的一个产业了。所以我觉得通过木本粮油,通过深远海养殖,并还有我们的植物工厂,包括我们的设施农业通过这样的一些途径,在耕地以外,我们仍旧是能够开辟很多的食物来源的,所以我们肯定要从这个方面来强调,来理解、来认识,来把握大食物观。
关于节约粮食这方面,我们也看到中央一号文件也作出了部署,就是在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方面,在这方面我们该有哪些举措?
粮食我们是很不容易花了很大的劲把它产出了。现在如果有相当一部分最终没有被人有效利用,这就非常可惜,是对资源环境的一种浪费,其实也是对温室气体排放也是一种压力。怎么样节粮减损,我觉得有两手抓,一个是通过设施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来减少粮食消耗和损耗。比如说我们仓储设施,你改善仓储设施改改善运输方式,能够大大减少损耗,我们发展饲料技术也能大大的提升它的转化效率,这是从技术的角度。还有一个我觉得是从人的观念的形成上,就从社会风尚的养成上,就餐桌浪费,就是说我们无论是家里的居民家庭内部,还是在外就餐,都有一个节约的问题,这个浪费的量,如果你只算一个,或者一个家庭一次,可能量微乎其微,但是你要把它放大,就是日积月累放到全世界来看,它就是一个很大的量。
所以转变人的观念,转变这个餐饮饮食文化,恐怕也是有很大的潜力。你看外面餐桌上基本剩下的都是很多,不过现在大家有一些打包意识了。这是很好的一个习惯,打包意识是很好的习惯,但还是中国人的面子文化,我认为还有进步的空间,就是尽量吃多少,营养要多少,你点多少,这是但是这样的一个东西要靠人的自觉,要靠潜意识,因为这样的一个东西他自己掏钱买的,他有权处置这样的一个东西,我们只可以是从文化上从道德的角度来引导,来适度消费,避免浪费。
而且叶部长我觉得从消费观念消费习惯这个方面来讲,大家需要养成珍惜粮食的习惯,而从中央一号文件这么重要的文件的角度来讲,它把这一条写到了文件当中,也体现这个内容是很重要的。
对,就是说我们要做加法,还要做减法,就是我们在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前面的若干条都是在做加法,最后这一条做减法也同样重要。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下一篇:抱起来小b磨桌角